公主庄园文学>历史穿越>清穿之皇长子 > 第257章 第 257 章
    殿试的结果一般在殿试结束后五日之内发榜。

    新科进士榜单发布,可是京城中的一桩大事,随着旗人中渐渐开始认同科举,每年恩科殿试发榜的时候,只要感兴趣的人,都会跑到宫门之外围观。

    不过相比之下,如果是大臣子弟,他们就对看榜兴致缺缺,哪怕是自己参考。因为熙朝传统,大臣子弟去考试,名词通常会压一压,这也是为了避免重蹈姜宸英、李蟠的覆辙。

    这一年的三鼎甲都不是寂寂无名之辈,总的来说,都算是颇有来历。

    状元王世琛颇有才名,他是明朝王鏊的的八世孙,父亲曾经是熙朝早期的给事中。此人字写得极好,文章文风朴实无华,殿试选取的题目是关于士人风气,文章对于士人浮夸之风批判的很深入。

    但王世琛也没想到自己能得状元,他看榜的时候都傻了,第一反应就是“是不是同名同姓?”

    “王兄、世琛兄,没有看错,就是你!”同乡子弟憧憬又羡慕的看着他,“你中状元了!”

    已经三十二岁的王世琛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,同时,有两个人也迎来了人生巅峰,本榜的榜眼赵熊诏—都御史赵申乔的幼子,他写的文章是关于吏治的,还算有见地。

    最后就是探花魏廷珍,他的文章也是关于士人风气,他已经四十岁了,曾经做过李光地的幕僚。此人经历曲折,还与何焯是同乡,曾经被何焯介绍给老八胤禩。

    不过胤禩接触过得人多了,在那之后,魏廷珍就回乡守孝,直到今年回京会试。

    这三个人没什么共同点,非要说的话,状元能文善画,才华出众。榜眼是官家子弟,这个有些出乎众人预料,但赵熊诏也不是轻浮浪荡之辈,倒也没人公开说三道四。而探花同李光地、何焯都有旧,何况此人经历曲折,胤禔倒还真对他有几分兴趣。

    只是这次恩科,最让胤禔关注的并不是鼎甲这三位,而是二甲第一名孙嘉淦。孙嘉淦这一年二十八岁,殿试题目写的也是士风和吏治,他的文章并不在文采上出众,而是在骨气。

    “文章朴实,并不过分用辞藻渲染,一直在围绕着题目。”弘晗看着这几分卷子,最后说道:“儿子以为,孙嘉淦的文章不同于状元的那种朴实,他带着点硬气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还要在看看,叫你来只是让你瞧瞧进士们的文章,还有,”胤禔盘腿坐在炕上,笑道:“朕也要给你择妻了,不过你也别着急……脸红什么,不是该安排的都安排了吗?”

    出孝之后,弘晗身边的太监、嬷嬷,请示过皇后以后就按照前例安排了年纪比他大些的宫女,也都是旗下包衣出身,不乏家中有官身的。宫中有皇后,皇后又是大阿哥亲娘,这事自然由皇后发话就行了,不过胤禔还是第一时间接到了皇后的询问。

    道琴对这事相当重视,胤禔也很重视,夫妻俩也没什么话不能说,讨论的还是亲儿子。他们俩谁也不希望自己儿子和法兰西那个国王似的,因为这方面受挫而逃避女人,选择男人…

    所以在这方面选

    人的时候,皇帝夫妇相当慎重,并不是随便叫太监选人,而是将备选叫道跟前问过话。

    “那、那不是您给儿子择妻,嫡福晋毕竟不同。”弘晗难得有些扭捏,不过也就是一会。因为嫡妻在宗法上的意义毋庸置疑,而娶老婆,意味着一个男人真的长大-g人,成家立业了。

    胤禔也是一笑:“这次要择妻的不止你,还有你几个小叔叔,和堂兄弟。还有你姐姐,还有叔叔家的女儿们,也到了择婿的时候。”

    “阿玛……儿子能不能问问,姐姐她,她会联姻哪位蒙古台吉吗?”弘晗声音有些低,“海亮和德克前儿对儿子说,蒙古那边有人去了大姑姑府上,主要是找大姑父的,就是想打听打听姐姐的婚事。”

    “……哦。”胤禔含义不明的点点头,“阿玛知道,你姐姐就算选了个蒙古小子,也不会真的去蒙古。放心罢。”皇帝笑着将儿子叫道跟前,拍拍他的肩膀,“你很好,读书也不要太劳累。有些东西不是光靠读书就能懂的,去罢。”

    给侄儿们择妻,胤禔的标准是,如简王这样的铁帽子是一个标准,像平郡王讷尔苏的兄弟,辈分更小的是一个标准。而如纯王,胤祉、胤禛、胤祺这些又是一个标准。